文章目录[+]
来源:今日保
“看病贵”是我国医疗领域的一大痛点,过去十年,我国医疗费用逐年攀升,至2023年已超5.6万亿元。
虽然这十年来,重疾险加速下沉甚至已接近阶段性瓶颈期,以百万医疗险为代表的健康险不断扩面,中高端产品填补了一个又一个空白需求…个人自付支出的占比,也已从早年的约50%下降至如今的40%左右,但这一数字和发达国家比起来,依旧偏高。
再看到,商业健康险有了跨越式发展,医疗费用中的商业健康险赔付占比也逐年提升至7%左右,但若是看到基本医保基金面临承压的现状,当知商业健康险依旧是漫漫长路,亟需发挥更大作用。
尽管这些年来百万医疗险产品可以说是半年一个样,在迭代高峰期甚至是俩月一个样,不但责任更丰富了,保费也往下走了。不过,考虑到我国人均收入水平和保险产品的下沉幅度,依旧很难实现指数级的突破。
2015年,深圳首推重特大疾病补充医疗保险,一款全新的、更普惠的健康险雏形已现。2020年,这类普惠型产品有了名字:惠民保,开启了跨越式狂奔。
近5年来,30个省份、自治区及直辖市近300款惠民保项目,以“不限年龄、不限职业和不限既往症”的普惠特点,将亿万低收入、非标体、新市民等群体纳入保障范围,有力推进了我国医保、医疗、医药“三医”协同联动的进程。
但我们也看到、听到,这些年来诸如“死亡螺旋”、“停办”、“高免赔额”等议论始终围绕着惠民保,甚至一些地区还出现了对惠民保到底是“商保”还是“社保”的争议…
如此看来,站在2025年前夜,惠民保2015年首发的十年之期即将到来之际,有必要也有理由好好盘点一番:这些年来惠民保到底发展的如何?产品又有着怎样的迭代?未来的进化方向又在哪?
近日,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主任许闲发布《2024年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惠民保)知识图谱》(以下简称《图谱》),纲举目张地审视了惠民保市场整体概况,剖析惠民保产品运营表现,洞察惠民保市场未来发展趋势。据了解,系列《图谱》已连续四年呈现。
更要看到的是,2023年11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做好普惠金融等五篇大文章,逢此一年之际,回顾惠民保在过往一年践行会议精神的具体举措、过往五年创新变革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意义。
1
-Insurance Today-
市场增量回调
2024年惠民保进入优胜劣汰加速期
2015年:新增1款…2016年:新增0款…2017年:新增0款…2018年:新增1款…2019年:新增3款…2020年:新增97款…
从2015年至今,市场上共已推出298款惠民保产品,但从上面《图谱》中的一组数字可以看到,虽然说2015年惠民保类型的健康险产品已问世,但直到2020年,才算正儿八经做了起来。
2021年和2022年,市场进一步扩容,当年新增惠民保产品数量分别达83款和72款,上线的总产品数量分别达185款和257款。
狂奔三年后,惠民保市场边际增量明显放缓。2023年新增产品29款,2024年前10月新增产品12款…
尽管2023年后新增产品数量下降了,但惠民保产品的形态变得更多样了。根据《图谱》数据显示:
2020年97款新增产品中,约90%是传统产品;2021年83款新增产品中,约97%是传统产品;2022年72款新增产品中,约94%是传统产品。2023年,传统产品占比迅速跌至约72%水平,2024年前10月更是下降至约58%。
传统产品的降低的另一面,是诸如“互联网门诊类”“可选期限医疗险”“重疾类”“特药类”“少儿版”“学生版”“全国版”等新产品的涌现。目前199款在运营产品中,新型产品已有25款,占比已达12%左右。
这两年新产品数量的减少、形态的丰富,似乎意味着惠民保已从爆发式增长阶段,进入优胜劣汰期。
2
-Insurance Today-
新旧承接之变
停售99款,尚有199个城市存惠民保缺口
优胜劣汰,这一点从惠民保产品的停售也能看出端倪。
根据《图谱》数据,截止2024年10月,相较于2023年,停售产品由73款增长为99款,增加26款。正常运营产品减少为199款,正常运营产品在总产品中占比约为66.78%,而去年为74.3%。
从地区来看,21个地区存在停售产品,其中湖南最多,停售16款;江苏次之,停售15款;还有5个地区停售率超过50%,分别为安徽、贵州、湖南、江苏和天津。
停售的原因,主要是产品合并运营、新产品承接替换原有产品等。
尤其是运营3期及以上的产品,主要是有了更好的新产品。新旧更替、整合之下,目前正常运营产品也从211款减少到199款。
根据《图谱》数据显示,30.3%的产品停售是因为有了新产品承接。
具体来看,运营1期停售的产品中,有18.75%因新产品承接停售;运营2期停售的产品中,有36.0%因新产品承接停售;运营3期的产品中,有90.0%因新产品承接停售。
不过,超六成停售产品存续时间为1期,也同样佐证了当产品运行进入后期,产品稳定性将提高。
但我们要看到的是,全国333个地级行政区中,现有惠民保项目的地区仅有134个,仍有199个城市存在城市定制惠民保产品缺口。
3
-Insurance Today-
新产品迭代关键词
免赔、特药、适应症和续保
那优胜劣汰,新迭代的产品又到底胜在哪?
《图谱》根据对2024年在运营的174款传统型产品洞察发现,惠民保迭代聚焦“十大方向”,包括费率、版本、参保人群、保额、免赔额、赔付比例、责任类别、药品及适应症、增值服务变化,以及提供续保优惠。
《图谱》研究结果显示,从各惠民保产品迭代所包含的内容来看,最具热度的是免赔额、特药和续保优惠三个迭代元素,整体导向为吸引更多的参保人继续留存在项目中,提高产品可持续性。
其中, 43.04%的产品有免赔额变化,35.44%的产品有特药变化,32.28%的产品提供续保优惠。
同时,医保内住院责任、医保外住院责任和特定高额药品责任为代表的“三大责任”覆盖也有所提高,尤其是医保外住院责任,从2021年《图谱》中的27.14%提升至2024年《图谱》中的83.43%。
还要看到的是,近些年社会对罕见病患者等弱势边缘群体重视程度明显提升,行业对罕见病的保障也有所倾斜,作为普惠金融载体的惠民保也更多的提供了特药责任及罕见病专项责任。
不过,由于罕见病治疗费用高、过往数据积累不足等特点,惠民保对罕见病的保障方式为“有限责任”叠加“分层保障”,仍处于罕见病保障探索初期。
有限责任方面,保险公司通过调节“涵盖药品”和“保障水平”保证赔付率维持在可控区间。
比如惠民保纳入的罕见病产品比较多时,往往降低赔付比例和保额;罕见病产品纳入比较少时,则会提供更为慷慨的赔付比例和保险金额。
分层保障方面,通过“院内责任”、“药品责任”、“调节机制”利用各项责任的外部性,控制整体医疗费用支出。
比如,特药责任的赔付可能会减少医保外住院责任的赔付,利用责任相互之间的外部性,从而控制整体医疗费用支出。
4
-Insurance Today-
未来的迭代密码是啥?
《图谱》带你看懂惠民保八大进化趋势
看明白了近年惠民保在免赔、特药、适应症和续保上的迭代方向,那至于未来,惠民保进化的方向又在哪?《图谱》通过对惠民保近年迭代中的更本质的逻辑考察发现,未来的惠民保可能有八大趋势。
第一个,也是最清晰明了的,就是“政府指导”的趋势。
《图谱》研究结果显示,“医疗保障局指导,各地金融监管局监督”逐渐成为政府参与惠民保的基本形态。
第二个,是“人群扩展”的趋势,即实现人群的最后一公里覆盖。
众所周知,最开始能买惠民保的,几乎都是当地基本医保参保人。而后来“新市民”等灵活用工人员也能买惠民保了,越来越多的惠民保因地制宜,将退役军人、新生儿、户籍人员、各类人才的直系亲属等纳入保障。
第三个,是“分层分类”的趋势,即覆盖各类群体,满足差异化保障需求。
惠民保迭代中费率调整主要表现为针对不同群体进行差异化定价,在整体费率水平低廉的基础上,对于低风险群体给予费率优惠。此外,惠民保产品更多的开发升级版、特定人群保障版以满足差异化保障需求,同样也有部分产品减少版本以适应市场需求。
第四个,是“保障提升”的趋势,缓解医保内外费用负担,推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完善。
《图谱》数据显示,免赔额变化的产品中有97%的产品为降低免赔额。赔付比例变化的产品中,63%的产品涉及到不同责任赔付比例的提升。保险金额变化的产品中有85%的产品为提高总保额。
第五个,是“责任多元”的趋势,增加风险覆盖广度,衍生各类普惠产品。
《图谱》研究显示,惠民保产品本身在三大责任及罕见病责任之外,逐步探索将更多的风险纳入保障范围。此外,还催生了一系列针对特定责任、特定人群、新型诊疗方式的惠民产品。
第六个,是“目录调整”的趋势,寻求一致标准与地区创新的平衡。
《图谱》指出,由于单个惠民保项目的市场销量有限,议价能力较弱,建立“基础惠民保特药目录”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形成良好市场预期,更好地发挥商保支付作用。不过,这需要兼顾当地惠民保创新发展的空间。
第七个,是“个账购买”的趋势,这有助于拉高医保个账杠杆,撬动医保外费用保障。
《图谱》强调,“个账购买”能实现医保个账的“膨胀”,并且随着数据共享和系统对接的完善,“主动赔”“直赔”模式将带来更便捷和良好的理赔体验。
第八个,是“理赔优化”的趋势,提升理赔体验,切实发挥保障价值。
《图谱》研究显示,惠民保特药赔付更多的依托第三方平台支持,随着数据共享和系统对接的完善,通过平台打通药企、药店和医院渠道,惠民保理赔将更为便捷。
后记
成为社保商保黏合剂
可能才是惠民保最大的未来
从公开数据来看,虽然近十年来基金收入始终大于基金支出,但2017年至2023年间,医保基金结余增长率整体下降趋势明显受老龄化加速、医疗费用增长等因素影响,国家医保基金面临极大的赔付压力。
正如我们在卷首所指出的那样,医保基金的压力越来越大,而同时,商业健康险也面临着发展的天花板,别的不说,最为明显的就是商业健康险保费连续多年徘徊在万亿平台门口而无法突破。
这似乎意味着,供需之间存在某种结构性上的不对称,而这个不对称空间,可能就是惠民保最大的价值和市场所在,也就说是,惠民保所扮演的,有点像基本社保和商业保险中的“黏合剂”角色,做好了,或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数据也支持这样的观点。
《图谱》研究团队通过对保险市场历史数据的分析,结合各地惠民保的首次推出时点,发现惠民保推出后,当地的承保险企在本地的商业健康保险年保费收入趋势相较其他公司平均提升约15%,且这一提升作用在惠民保推出首年最为明显。
《图谱》研究团队还利用重疾险保单层级的大样本微观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对于惠民保引入特药责任的城市,特药责任对当地新投保重疾险的投保人选取的保险保额起到了正向的促进作用。
这表明,惠民保的价值,除了直接给到保障的“鱼”,还“授之以渔”,让人民群众对健康保险有了更直接的认识,激发了人民群众对商业健康险甚至是其他商业保险的需求。
如此一来,惠民保的“鱼”和“渔”,既给到了更多的保障,还减轻了医保压力,更是促进了商业健康险、商业保险的发展,促进了社保、商保融合的进程。
成为社保商保黏合剂,承上启下,或许这当是惠民保真正的使命,最大的价值,和最终的进化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