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来源:华夏时报
作者:冯樱子
在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于10月份下降25个基点至3.60%之后,有些城市的房贷利率一度降至“2”字头。不过,此前不断创新低的房贷利率,近期突然调头向上,多个城市新发放房贷利率重回“3”字头。
近期,广州、杭州、宁波、无锡等多个地区调整新发放首套房贷款利率下限,调整后利率为3%—3.1%。
12月3日,一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杭州网点工作人员对《华夏时报》记者透露,现在新申请的首套房贷款利率最低是3.1%。
同时,他强调,不是利率上调,而是房贷利率下限调整。3.1%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杭州商业房贷的最低利率。
多地上调房贷利率下限
“11月以来首套房贷款利率下限已上调两次。”一地产中介公司杭州地区工作人员介绍,11月8日起,杭州多家银行将2.9%的最低首套房贷款利率调整为3%,目前又上调至3.1%。
对此,记者从多家银行工作人员处核实了上述消息。其中,12月3日,工商银行杭州地区一位个贷经理对《华夏时报》记者介绍,“现在新申请的首套房贷款利率已经调整,最低为3.1%。”
他还表示,本次调整是对新发放房贷利率的调整,此前已经通过审批且录入银行系统的贷款合同仍按照原利率执行。
同时,中国银行杭州一网点工作人员也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11月30日起,该行新发放的5年以上房贷利率不低于3.1%。
以300万元贷款、20年期等额本息还款方式为例,如果在11月初买房,首套房商贷利率为2.9%,利息总额为95.72万元。而11月30日以后贷款,利率则为3.1%,利息总额102.92万元,增加了7.2万元左右,每月大概多交300元。
一名股份行工作人员向强调,此次调整的是房贷利率下限,3.1%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杭州商业房贷的最低利率。即使LPR下降,短期内新发放房贷利率也不会跟随调整,但存量房贷利率不受此影响。
除了杭州以外,11月以来全国多座城市调整了房贷利率下限,包括广州、宁波、无锡等城市。
其中,建设银行无锡市某网点工作人员提到,该行上调了二套住房房贷利率下限,由此前最低的3.05%调为最低3.30%。
有银行业分析人士称,调整多少取决于银行自身资产负债情况。在净息差承压背景下,适当调高房贷利率,可以平缓银行压力。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对《华夏时报》记者提到,部分城市的银行在金融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对于因LPR过快下降而导致的超低房贷利率下限进行适度调整,是正常的市场行为,有助于维护合理的竞争秩序,保持商业可持续性。
董希淼表示,调整后的房贷利率,仍然处于历史低位,银行对提振居民住房消费意愿、促进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减。
缓解息差压力为重要原因之一
今年以来,随着LPR多次下降,银行房贷利率屡创新低。
10月21日央行公布的5年期以上LPR下降25个基点,多数地区房贷利率步入“2字头”,商业贷款和公积金贷款利差缩小甚至产生“倒挂”。
广东省城乡规划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分析,商业贷款利率下行较快,而公积金贷款利率调整较慢。为使商业贷款利率与公积金贷款利率之间保持一定差距,银行上调房贷利率下限,以维持公积金贷款的普惠性特征。
此外,业内认为,在息差承压背景下,银行提高生息资产收益率,缓解息差压力,也是部分银行上调房贷利率下限的重要原因之一。
“虽然今年以来存款利率多次下调,但个人住房贷款除了资金成本之外还有风险成本、管理成本等,3.5%以下的房贷利率对商业银行来说是‘赔本赚吆喝’,不具有商业可持续。”董希淼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净息差是反映商业银行经营效益的关键指标之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53%,仍处于历史低位,并低于监管规定的1.8%的“警戒线”。
从具体机构类型来看,大型商业银行三季度净息差为1.45%,较二季度下降0.01个百分点;城市商业银行三季度净息差较二季度下降0.02个百分点,为1.43%;民营银行三季度净息差较二季度下降0.08个百分点,为4.13%;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三季度净息差分别为1.63%、1.72%,与二季度持平。
目前,净利息收入仍是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业内专家认为,将银行净息差维持在合理水平,并不是为了保护银行业自身利益,而是对于维护金融稳定,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等方面具有必要性。
董希淼表示,银行将净息差维持在合理水平,保持合理的利润用于补充资本,将进一步增强发展稳健性,更好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维护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同时如果净息差过低,资本充足率下降,利润增速缓慢甚至负增长,服务实体经济的有效性和持续性将难有保障。
此外,董希淼认为,处置不良资产也需要银行消耗大量利润。如果净息差过低,相关风险得不到有效化解,将使相关风险淤积于金融体系。
“房贷利率下降幅度大,本质上是银行内卷式竞争的结果,但内卷式竞争没有赢家,只会导致无序的价格战对金融稳定产生冲击。”李宇嘉说道。
总体而言,通过打价格战扩大业务增量绝非长久之计。业内人士表示,银行应将摒弃规模情结、速度情结落到实处,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加强定价管理,找到规模与效益之间的平衡点。